策劃團隊關注本地藝術發展、文化及環境保育,期望透過藝術活動讓市民透過不一樣的體驗活動認識和了解香港獨有的文化。【村上吾家】在地環境音樂劇場以結合地區藝術教育、藝術創作及場域特定演出等特色,期望透過田野研究和音樂創作與展演,讓參加者認識香港本地村落歷史價值。

計劃目標

  1. 將音樂帶離傳統音樂廳,走進村落,進行更多元的推廣教育
    於村落進行音樂藝術教育,將音樂與土地連繫,能讓村中兒童及⻘少年有機會接觸西方音樂之餘,亦能從遊戲出發,並從利用大自然資源製作樂器,例如:竹笛或葉笛等。大大降低學習「音樂」的門檻,將音樂融入日常生活中,有效進行音樂推廣,拓展音樂觀眾層面。
  2. 尋找新的音樂創作/演出風格,揉合不同音樂風格與傳統客家音樂
    本計劃旨於開創新的音樂創作與傳統客家音樂混合的可能性,向本地甚至國際展示並建立新的本地音樂演出風格。
  3. 推廣在地田野研究文化,提供本土文化歷史傳統資料作藝術家之靈感
    本地藝術圈的研究文化並不熱烈,對本地傳統文化研究後再創作作品更是少數。此計劃希望能帶出在地田野研究對藝術創作的重要性,並將研究過程及資料公開 ,好讓其他藝術工作者能共享研究資料,進行更多方面的創作。
  4. 場域特定公眾參與演出,邀請村民及觀眾參與演出
    本計劃以村落作為演出場域,創作團隊將村民的生活及故事融入演出場景,設計具備公眾參與成份的演出,讓村民及觀眾參與演出其中,透過不同的互動、即興的劇場形式,邀請公眾及村民參與分享故事、聆聽彼此。

演出簡介

多少世世代代,默默地期待,美好的日子,可會存在。

長久以來,長期視自身為客的客家人們,從北南下,尋尋覓覓,希望找到一個可以把心安放的地方,立室成家。他們於三百多年前,香港東北面的綠林找到一片可能,活出很多家的故事。  今天,我地每人仍然對「家」抱著期盼,理想的家到底是在遠方彼岸還是近在眼前? 

梅子林和荔枝窩村的村民及演出團隊希望透過音樂,連結一同活在我城的你,帶你遊走於這城市中仍然活著的百年村落,親身感受接觸一個個客家人離家、想家、回家、到重建新「家」的故事。誠邀一樣在尋家建家的你在年末共渡於這個家,為你的心帶來一份暖。 

+++++++++++++

日期|30.12.2023(六)& 31.12.2023(日)

時間|11:00-13:30

地點|荔枝窩及梅子林

對象|任何人士,需預先報名

名額|每團30人(名額有限,先到先得)

*演出將以廣東話進行。

*演出為遊走劇場,請穿著運動鞋及輕便行裝

+++++++++++++

贊助|香港藝術發展局

支持|鄉郊基金- 駐村藝術家計劃,沙頭角文化生態協會

合作單位|沙頭角中心小學
========================

「森活節2023」為鄉郊保育資助計劃下的「森林村落︰梅子林及蛤塘永續鄉村計劃」的項目之一,通過一系列的文化和導賞活動,讓公眾親身認識並體驗梅子林與蛤塘的復育和活化,感受森林村落的不同可能,並鼓勵公眾參與,一同守護森林村落。

製作團隊

策劃:史嘉茵
協辦:香村
導演及音響設計:史嘉茵
執行監製:黃嘉淇
編劇及填詞:盧韻淇
作曲:鄧彥邦
道具設計及製作:劉銘鏗(神父)
創作演員:李志文、尹子欣、胡日禧
荔枝窩村民(素人演員):黃群英、英仔姐、桂英姐、英姐、Carol Lau、阿鏡、春哥、曾尹濬、姑爺
梅子林村民(素人演員):曾佩玲
「森林村落」義工(素人演員):徐淑儀
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學生演員:林穎彤、陳浚熙
⾳樂人/敲擊樂:冼宏基
⾳樂人/手風琴:沈樂民
⾳樂人/巴松管:李慧儀
⾳樂人/唱作樂人:Tony Wong
合唱團:沙頭角中心小學
合唱團訓練導師:吳少慧
客歌竹板歌演唱及客家山歌顧問:張國雄博士
製作經理:徐偉康
執行舞台監督:陳海恩
助理舞台監督:霍鎮邦
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學生助理:吳詠悅
香港恆生大學藝術及設計系學生助理:陳世澄、趙倚翎、姚浩森、何光輝、林乙悅、何嘉蔚
大廚:曾國強,皇友嫂仔(梅子林村民)
大廚助手: 鄧國有,伍秀儀
「源山手染」藝術家:郝立仁
感謝:荔枝窩、梅子林及蛤塘一眾本地及海外村民、「森林村落」團隊

節目場刊

聽聽村民故事

演出花絮

排練花絮

創作背景

策劃人的一些創作分享:
我好鍾意香港嘅村落,由2012年尾誤打誤撞,去左打鼓嶺坪輋呢個地方,一個非原居的村落,村入面,有一間叫「坪洋公立學校」的廢校,60年代建校,附近村落的小朋友,都係呢間村校讀書,直至2007年殺校。

我一直係城市長大,由細到大,一直都無咩機會接觸大自然,覺得泥土係污糟,貓狗都唔敢摸,最驚係田雞。機緣巧合,去左坪輋,認識左一班由細到大係村大的「坪洋公立學校」的舊生,好記得,有一次有一個村民財哥帶我行下村,好隨意咁指住我腳邊嘅「野草」,話:呢隻係XXX, 食得㗎。我當下被震撼了!路邊嘅「野草」,原來你認得佢,係食得㗎!?記憶中,我由細到大,係城市見到嘅植物,都係鋪住灰塵,唔會同「食物」連得上關係。

同村民交流,向佢地學習,發現村落中的一點一滴,都是和生活連繫。村落中好多事物,對我來說都好新奇!我好想好想將我見到的,話比其他人知道,製造唔同機會,比唔同人有機會接觸,我覺得好正嘅野!

之後開始授集村校校歌,好幸運地認識更多唔同村落的村民,有機會聽佢地嘅故事,慢慢先知,原來好多村民係50年代開始,離開村落,越洋到英國或歐洲等地打工,寄錢番黎養家、起屋。

幾十年過去,有d想家了回流,有更多的選擇落地生根,下一代,或再下一代,從來都無再番黎,踏足條村,看看「家」是甚麼樣子。

2019年,邀請了一位荷蘭作曲家Monique 到香港的村落中做歌劇,帶Monique 行下村時,撞到一位因村校校歌而認識的房水哥,介紹下,房水哥用流利的荷蘭話溝通!我又再一次被震撼了!因房水哥當年,就是到了荷蘭打工,現在回流了,仍記得荷蘭話。在新界的村落中,一位村民,跟一位荷蘭朋友以荷蘭話談話,這一些組合,我覺得很有意思,我心裡面問,點解我從來都唔知香港村落有呢一段「離開」嘅歷史?我細個讀書時有無接觸過?定係我唔記得左?anyway, 我想比更多人知道。

2019,2020,2021,2022,2023
這裡的人,又「離開」了,我們是原居民嗎?去的又是英國、歐洲啊。

歷史/重演?

最初接觸村落的震撼,仍撼動著我,當中仍然有許多許多的,我想有機會同人分享。

咁今次不如試下做個「音樂劇」啦,等大家親身黎到客家村,聽一聽「離開」、「回來」家的故事。

最重要,希望今次係建立到一個平台,去比唔同嘅人,聽到人和家的故事:)

謝謝大家啊!

在愛爾蘭Waterford, 與梅子林村民後代詩敏及其家人訪問,了解新一代村民與梅子林這家的連繫。

在北愛爾蘭Belfast 與荔枝窩小瀛學校舊生訪談,了解他們兒時在荔枝窩小瀛學校的生活和趣事。

與小瀛學校最後一屆校長訪談,了解當年老師與村民之間情如家人的故事。

荔枝窩小瀛學校校歌

小瀛學校校歌(客家話朗讀版)

siău yīn hòk gău gău gó
小瀛學校校歌

sán cín sŭi sìu lái zí vó
山清水秀荔枝窩
zŏk yŭk yín cōi sù pŏ dó
作育英才數頗多
hìu zĭm tài sán mièn siău hō
後枕大山面小河
kìn cún yŏk lùi gái hiúng tì
慶春約內皆兄弟
yŏk zùng fù lău hín gáu yŭk
約中父老興教育
fù sióng cièt có gùi dŏk mō
互相切磋貴琢磨
siău yīn hòk gău gièn dòng có
小瀛學校建當初
tùk sú yùn tùng vùt fóng só
讀書運動勿荒疏
sú sáng cín òi kiūn ngăn gìu
師生親愛勤研究

演出歌曲

月下離愁
曲/詞:Tony Wong
編: Edmund Mok
多少世世代代,默默地期待
美好的日子,有一天,可會存在
生活的困局,沒法去破開
明月的光采,也不可以,阻我離開
誰想誰想誰想,漂洋過海
離開離開離開,流離海外
不想離開陌生的國度,我努力去變改
不適應,也必須適應,淚水吞肚內
天天拼搏賣力,汗水化不開
月光光,照地堂,思鄉的愁哀
離開離開離開,爸媽的愛
隔開隔開隔開,我這兩代
多少的滿缺月,白髮不可再掩蓋
我終於等到,這一天,我可以回來
家鄉的氣味,觸起我感概
不再孤身,去打拼,終於可放開
回歸回歸回歸,我很期待
尋根尋根尋根,找到了,漂泊不再
明月明月明月,照亮我,不須再離開
月光光,照地堂,我不再離開

大合唱 – 心安之所

大媽舞

小朋友唱歌

昨夜星晨

荔枝窩山歌

梅子林山歌

九龍山歌 柑仔跌落水井深(朗讀版)

九龍山歌 柑仔跌落水井深

九龍山歌 柑仔跌落水井深 介紹

竹板歌(朗讀版)

竹板歌

精華片段

評論

向未來招魂──「村上吾家」觀演筆記
梁寶山博士

12月尾一個風和日曬的早上,我從馬料水登上了駛往荔枝窩的街渡,去看「香村」的環境音樂劇「村上吾家」。船將靠岸,正值退潮的印塘海,波瀾不興,吊燈籠、觀音峒等群山亦顯得特別大。幾名不知是演員、路人還是村民的人正閒坐着。而我其實也弄不清楚,今天是來看戲,還是來看這一帶的山光水色。 直至兩名小精靈打扮的演員(林穎彤、陳浚熙)開始穿插在人群之中,並把眾人的目光引向坐在碼頭旁邊的群英姐,我才醒覺旅程即將開始。 「素人」的身體,自有一種踏實的、歲月的魅力。群英姐一身粉紅色洋裝,頭戴一頂草帽。幽幽說:「我十六歲既時候,就是係穿住呢套衫坐係碼頭等船去英國。」話音落下,吉他徐徐響起小調。Tony Wong背着揚聲器邊走邊唱,頭四句全是客家話:「XXXX」為整個流離—回歸的故事定調。演出才剛開始,我已眼泛淚光。直到執筆這天,我才想起這個催淚的場面,正與「悲情城市」中林文清(梁朝偉飾)及吳寬美(辛樹芬飾)在宜蘭大里火車站放棄出走的重疊。

香港從來都是個人來人往的地方,去與留亦是劇場和電影的永恆主題。有人認為一個地方的興旺,不過是個數字遊戲,流失了的人口,可以用數字來填補。而「村上吾家」給出的答案,卻是「不須再離開」:「多少世世代代,默默地期待/ 美好的日子,有一天,可會存在……多少的滿缺月,白髮不可再掩蓋/我終於等到,這一天,我可以回來」。主題曲「月下離愁」,寫的既是新界東北客家族群漂洋過海的故事,也是刻下香港人流離四散的情感。歌聲的另一邊,精靈挑起竹杆點劃水面,看似少不更事,卻像在為未來招魂。就在歌聲之中,演員、村民和觀眾,結隊走入荔枝窩和梅子林。

在我們習以為常的發展論述中,城市化是通向未來之路,甚至永無止境。相反,鄉村及郊野,則是屬於過去。我想「村上吾家」並無意從理論上挑戰這種主流論述,但導演史嘉茵在新界東北經年累月的田野考察,與村民朝夕共對,終於在過去中找到未來。「村上吾家」不單找來回歸的村民客串,還邀請沙頭角中心小學的「新村民」一起載歌載舞,拒絕懷舊,不沉溺過去。沒有舞台,環境劇場巧妙地利用山村地勢,讓觀眾在伯公樹下,遙看村民在房子自報家門,模糊真實與虛構的界線之餘。與此同時,演出還在若干時候插入客家話,在聽得懂與聽不懂的聲境之間,用方言來維繫族群認同。

那裡有歌,那裡就是家的所在。 但願想要回家的人,都莫失莫忘。

媒體報導

【明日記載 Diary for Tomorrow】【「村上吾家」在地環境音樂劇場】2024.01.08